简笔勾勒,感受诗境之美。经典的诗歌,都是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。诗人通过语言文字营造画面感和氛围感,寥寥数十字…
简笔勾勒,感受诗境之美。经典的诗歌,都是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。诗人通过语言文字营造画面感和氛围感,寥寥数十字,读者仿佛“穿越时空”,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场景,各类景物如在眼前。《江雪》就是这样一幅让人沉浸的画。在学生熟读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,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,简笔勾勒心中的画面,感受文字之美。
大部分学生的画作都能够体现诗歌的意境:连绵的高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,天空中一只飞鸟也没有,地面上所有的道路都没有行人,天地一片洁白、一片沉寂;江中心有一叶孤舟,上面端坐一位披着蓑衣、戴着斗笠的老人,独自垂钓。有一个学生的作品最为独特,令我印象深刻。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画人物和风景,而是画了四个同心圆,每个圆中都有一句诗,由外到内、由大到小排列。最外层的圆中写着“千山鸟飞绝”,第二层圆中写着“万径人踪灭”,第三层圆中写着“孤舟蓑笠翁”,第四层圆中写着“独钓寒江雪”。更有意思的是,圆心赫然写着一个“钓”字。我问:“‘钓’是什么意思呢?”学生说:“钓的是水面下的希望!”一画胜百言。这个学生的画作简约而不简单。他借助几何图案,直观呈现了《江雪》诗句所描述的内容,由远景到中景,再到近景,最后定格在“钓”字上。只有四个同心圆,没有其他元素,与这首诗传达出的那种天地归于沉寂、万物掩于苍茫的孤独感相契合。全诗结尾,只剩一个“钓”的姿态,但只要“钓”,就有期待。学生这幅画,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创造。
巧抓首字,品味孤独之美。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教学时,我引导学生抓住每句诗开头第一个字,师生通过对话品味“千万孤独”之美。
我提问学生:“你们从哪里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孤独?”学生找出“鸟飞绝、人踪灭、孤舟、独钓、寒江”等,认为这些内容给人一种冷清、寂静的感觉,说明诗人内心是十分孤独的。我进一步为学生介绍:“在柳宗元写作这首诗之前的几年间,他失去了很多至亲之人。同学们现在年纪还小,身边有很多亲人,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。但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,可以说是孑然一身,他能不孤独吗?”这样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,他们逐渐由读懂景物的孤独到理解诗人的孤独。
我接着启发学生:“面对天地皆白、空无一人的景色,柳宗元可能会触景生情,想到自己的种种遭遇,遂写下这篇流传千古的《江雪》。对于‘独钓寒江雪’,刚刚有同学认为诗人‘钓’的是希望,你们认为呢?”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,有人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,认为“钓”的动作是冰雪世界中的一点能量,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持;有人则认为“钓”体现了诗人看淡世事、完全融入孤独世界的状态;还有人认为“钓”即“悼”,诗人借此悼念至亲、怀念故人,感叹自己的人生境遇。有一个学生的回答甚至带有思辨意味:“诗人坐在江心孤舟上,穿一身蓑衣,将自己和世界隔绝,看起来确实很孤独。但也许诗人很享受这种‘独钓’的状态,也许他并没有那么孤独。”学生的答案令我惊喜,看来,他们的思维已经在与“千万孤独”的对话中变得活跃,完成了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。
总之,教学《江雪》这首诗,我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思维自由,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,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,同时培养“感受美、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”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