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一个常用的成语“雕虫小技”,脑海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“雕虫篆刻”来,总是觉得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递进或者由具…
说起一个常用的成语“雕虫小技”,脑海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“雕虫篆刻”来,总是觉得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递进或者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关系。
“雕虫篆刻”的词语结构就像“切磋琢磨”一样,古人把四种同类型的字排列在一起的时候,总是寄托着一种组合同类、展示强调的含义于其中。“切磋琢磨”是四种治玉(石)的工艺手法,“雕虫篆刻”就是四种写字的方法或者四种字体的书写方式。“雕”自然是甲骨文,“虫”是虫书(秦书八体之一,也用于形容字迹潦草),“篆”是籀文(含大篆、金文、小篆等),“刻”是刻符(秦书八体之一)。从逻辑上说,这个成语只能出现在秦汉以后,表示文字书写和研究的含义。扬雄在《法言·吾子》里说:“或问:‘吾子少而好赋?’曰:‘然。童子雕虫篆刻。’俄而曰:‘壮夫不为也。’”可见,“雕虫”这个词自从诞生的时候开始,就是蒙童小学所从事的学习研究内容,不是大学,更不是大道。《幼学琼林》里明确说:“雕虫小技,自谦文学之卑;倚马可待,羡人作文之速。”
“雕虫小技”一词源于《北史》或《隋书》(《隋书》是魏征主编的,《北史》的编者李延寿也参与了《隋书》的编纂)。《北史》记载隋朝以前的历史,其中有“雕虫小技,我不如卿;国典朝章,卿不如我”的语句。这与《隋书·李德林传》中“至如经国大体,是贾生、晁错之俦;雕虫小技,殆相如、子云之辈”异曲同工,都是说写诗词歌赋、文章策论是“雕虫小技”。诗仙李白在自荐文《与韩荆州》中,不无卑微地说自己“恐雕虫小技,不合大人”。可见,“雕虫”还是文人自谦用语。有唐一代,“雕虫”一词有褒有贬,可大可小,用处颇多,但其含义都没有超出“文字、文学”的范围。如刘禹锡《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》:“衣裓贮文章,自言学雕虫。”
“雕虫小技”也好,“雕虫篆刻”也罢,都属于古汉语中的雅言,民间俗语中使用得很少。明清时代,俗语小说中用例极少,仅见于《西厢记》“空雕虫篆刻,缀断简残编”以及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里的文言词语中。在社会生活中流传使用不多的情况下,该词词义经历上千年的发展,几乎没有发生变化,属于固定到了僵化的词语之一。不过到了白话时代,这个词又开始活跃起来,词义也从专指文字、文学引申到泛指一切不入流的技艺或者方法。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(第4版)将其解释为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”,常用于自谦或者贬低他人的语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