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,古人云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此语于当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,恰似洪钟大吕,振聋发聩。
当下教育培养方式日益多元,但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仍需深思。犹如千里马需伯乐赏识,这些具备特殊潜力与天赋的学生,亦渴望被教育者精准洞察与精心雕琢。然而,现实中部分教育者似那“食马者”,未能察觉学生的独特潜能,以划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,致使许多“千里马”困于平庸的“槽枥”之间,其卓越之才难以尽显。
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有着超越常人的思维活力与探索欲望,他们如同食量颇大的千里马,需要充足且适宜的“养料”。在知识汲取上,传统教育的“食量”与“食谱”有时难以满足其需求。我们的教育体系应提供更为丰富、多元且具深度的课程资源,如前沿的科研动态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等,方能让他们“一食或尽粟一石”,充分满足其求知的“胃口”,使其才学得以茁壮成长。
同时,教育者的引导之“策”亦至关重要。“策之不以其道”则难以激发其驰骋千里之能。对于拔尖创新人才,不能局限于常规的教学模式,而应因材施教,鼓励他们挑战权威、突破常规,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与时间,让他们在创新的“草原”上自由驰骋。
教育者更需成为善通学生心意的“知音人”。当这些“千里马”发出独特的“鸣声”,表达对知识独特的见解与对未知的探索渴望时,教育者应能敏锐捕捉并积极回应,为其搭建展示的平台,引导其在创新之路上稳步前行。否则,若只是“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,甚至盲目断言“天下无马”,那无疑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埋没与扼杀。
在当今时代,呼唤更多能识别、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“伯乐式”教育者。教育部门与学校当构建更完善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,以精准之眼发现潜在的“千里马”,以科学之道培育他们,让拔尖创新人才如繁星璀璨,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使中华民族在全球科技与文化的赛场上,凭借众多“千里马”的奔腾之力,一往无前,引领时代之潮。
《马说》原文: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